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 宫振胜
2019年3月18日上午,习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思政课教师队伍要“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振聋发聩,催人奋进。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何做到“可信”呢?
“信”,按古汉语,言必由衷之意。何谓由衷?立足于自己内在的真实体验和理解。“可信”是让他人信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可信”,包括让党放心,让自己诚心,让学生动心。
要做到可信,我们要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一方面,我们自身要不断端正自己的价值取向,完善自身道德品质,在与青年学生的交往中,在课堂上,说正派的话,做正派的事,作青年人价值的楷模,时刻保持身份意识,引领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通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丰富教学形式和手段。总之,我们要在价值和能力两个方面都要做到可信。
任何抽象的理论总是作用于人的思维而非直观,如果一种理论无法解决我们切身处基本的生存困境谈何可信?单纯思维上的认知总是“间接性的”,无法融入活生生的直观“体验”,因此要达到真正的“可信”,仅仅理论的抽象教育远远不够,马克思主义不应该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理论话语系统,我们需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我们自己的和学生的活生生的“直观经验”。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可信”要转化为思政课的“可信”。首先要求教师和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生活世界出发,真切地体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们生存境遇之间的切身关系,感受它活生生的生命力,“由衷”地理解和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政课的理论需要指向“我们的近处”,因为一切可信之物都自在自为地已经就在并且愿意在我们近处,这是“可信”的最基本要求。就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的:“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育人”的前提就是从抽象进入活生生的切身体验,进入“由衷”之信。
其次,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追求“开阔的视野”。为了达到“可信”,还必须能够抽离自己狭小的生存境遇——在整个世界历史的背景下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恩格斯早就说过:“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在以后的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会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统一为纲领,引导学生真切的结合自己在生活现实中的各种境遇表达自己的由衷“体验”, 向学生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时代品质和永葆青春的理论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