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方向及其特色
本方向学术队伍实力强、结构合理,已形成以教授、博士为主体的科研队伍。学术团队发展势头良好,研究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在区域内有明显优势。近五年,承担4项国家社会科研课题,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
(1)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思想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研究凸显特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方式、方法、途径、保障机制、评价与奖励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承与创新相结合,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突出时代性、注重科学性与实效性。近五年承担了“美德的实在性研究”、“西方道德责任理论的历史嬗变”、“认知哲学视域下的“妄想”现象研究”3项国家级课题,出版专著3部,在《哲学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研奖励3项。
(2)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道德建设研究
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相结合,以服务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主要研究传统文化与党风、民风及弘扬民族精神的关系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当代中国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价值。近五年承担3项国家级课题“传统儒家伦理的当代嬗变及价值研究”、“魏晋玄学伦理思想研究”、“近代中国妇女财产继承权的确立及其制约”,出版专著5部,在《哲学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3)伦理道德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研究
本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社会伦理道德教育的目标、规范、体系,及新时期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着眼于伦理道德教育在调节社会伦理关系、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特点,重点研究伦理道德教育在提升个体道德品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途径、方式和机制等。近五年承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信仰教育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内在逻辑的四维透视研究”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出版专著2部,在《伦理学研究》、《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多篇。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研究方向及其特色
本学位授权点各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全部为教授,大多具有博士学位。学术队伍实力强、结构合理,科研成果层次高,发展势头良好。其中马克思劳动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研究在区域内具有明显优势。近五年,出版专著3部,承担、2项国家社会科研课题,教育部课题2项,山东省社科课题5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为主要研究内容。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和发展规律为特色,着力从社会发展规律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系本研究领域全国首部学术专著,且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课题“习近平新时代公平正义思想研究”、山东省规划课题“规律视野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
主要研究《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等。近五年,承担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总需求结构失衡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社会秩序视域下中国特色劳动伦理构建研究”、山东省软科学项目“经济新常态下劳动伦理构建与企业发展环境优化研究”等,出版相关专著4部,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
主要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要内容,以及产生、发展过程的一般规律,尤其关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研究,包括反腐倡廉文化等方面研究。
3.学科教学•思政方向及其特色
学科教学•思政是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重要培养方向之一。旨在培养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能从事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骨干教师和思政教学研究人员。该方向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即校内导师与校外导师共同指导,注重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现有校内外指导教师共8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3人,校外指导教师包括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中小学教研员以及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中小学高级教师。导师队伍具有良好的学科专业基础和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基础。目前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学校)1所。